闫金玉,李剑锋,张旭,刘遵南.大鼠前脊髓综合征的模型制备及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4):
扫码阅读全文
|
大鼠前脊髓综合征的模型制备及评价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前脊髓综合征 模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Wistar大鼠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3821 |
全文下载次数: 4163 |
中文摘要: |
建立大鼠前脊髓综合征模型,并评价其可靠性。选择55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实验组45只;实验组大鼠放置腹侧致伤钩对其腹侧脊髓形成压迫,造成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并根据压迫重量和时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损伤3个亚组。造模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4周和第8周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并于造模前和造模后第8周检测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造模后,各实验组斜板试验角度及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轻、中、重度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第8周,各实验组MEP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各实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SEP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我们所制备的前脊髓综合征模型出现明显的行为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改变;根据不同的压迫重量和时间可以制备出不同程度的前脊髓综合征,可作为较为可靠的前脊髓综合征模型。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