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高晶,王丽娜,赵斌.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6):432-435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DOI:
中文关键词: 脑性瘫痪,痉挛型;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妇幼保健资助项目(F201227);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BRA2012078)
作者单位
高晶,王丽娜,赵斌 223002淮安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摘要点击次数: 4391
全文下载次数: 1999
中文摘要: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