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孟莹,张春华,王海霞,等.中枢间歇Theta节律刺激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3,45(8):702-706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中枢间歇Theta节律刺激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3.08.006
中文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Theta节律刺激  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孟莹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张春华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王海霞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梁家彩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韩君婷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马庆平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济南 250000 
摘要点击次数: 922
全文下载次数: 991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 方法 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未能完成治疗,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3.55±1.89)、(22.89±1.69)和(23.37±1.48)ms]、波幅[(1.23±0.72)、(1.02±0.43)和(0.99±0.24)mV]以及FMA评分[(21.40±17.13)、(23.00±19.26)和(19.87±19.80)分]及MBI评分[(56.00±21.05)、(58.00±25.62)和(52.00±25.0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0.43±2.06)、(21.25±1.57)和(23.02±1.38)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2.37±0.62)、(1.77±0.63)和(1.22±0.25)mV]均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的FMA评分[(29.10±18.60)、(27.10±21.99)和(21.75±19.94)分]和MBI评分[(69.50±20.47)、(67.50±25.14)和(56.85±26.18)分]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中枢组和对照组(P<0.05)。 结论 中枢iTBS联合PMS可以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