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闫国平,穆红,孙萍,等.穴位热痛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8):741-743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1.08.017
中文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穴位热痛刺激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5-羟色胺  β-内啡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科研项目(2018CF09)
作者单位
闫国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192 
穆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192 
孙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192 
黄山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192 
黄永俊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192 
王小霞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192 
摘要点击次数: 2222
全文下载次数: 2384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血清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 ℃,各穴位交替刺激,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CHEP潜伏期、波幅,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HT、β-EP及CGRP含量变化。 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CHEP的N-P波幅[(30.67±2.70)μV]较治疗前及对照组[48.58±4.61)μV]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5-HT、β-EP含量[分别为(383.30±48.57)pg/ml和(42.35±6.17)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为(316.67±43.71)pg/ml、(30.79±4.63)pg/ml]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CGRP含量[(12.75±2.28)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21.16±3.17)pg/ml]显著降低(P<0.05)。 结论 穴位热痛刺激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症状,降低CHEP的N-P波幅,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中5-HT、β-EP含量、降低CGRP含量有关。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