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张奕秉,金捷,周乐盈,等.穴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和感觉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8):616-618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穴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和感觉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DOI: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9.08.016
中文关键词: 穴位针刺法  功性消化不良  胃动力  胃感觉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015ZB108);浙江省温州市科技项目(Y20160108)
作者单位
张奕秉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 325000 
金捷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 325000 
周乐盈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 325000 
袁渝萍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 325000 
钱拉拉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 325000 
季婷婷 瑞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温州 325000 
曾耀明 温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温州 325000 
摘要点击次数: 3706
全文下载次数: 4165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FD患者8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期门、阳陵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假穴位针刺法,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症状评分量表和疗效指数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进行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功能以及胃排空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罗马III症状积分和治疗前组内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9.56±2.18)和对照组(15.68±3.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6%)高于对照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初始阈值和最大饱足感阈值(331.46±15.72 & 974.68±93.05)ml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排空率(GET1 h 69.01±0.06 & GET2 h 76.45±0.09)%,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穴位针刺可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近端胃功能,促进胃排空。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