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向俊璐,周文智,田萍,等.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8):613-615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疗效观察
  
DOI: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9.08.015
中文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尖足畸形  针刺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成都市卫计委医学科研课题(2015047,2015070)
作者单位
向俊璐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000 
周文智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000 
田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000 
杨霞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000 
王东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都 610031 
摘要点击次数: 3789
全文下载次数: 4548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和中医推拿对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患儿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方案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个月;中医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均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分别为(78.72±8.25)°、(79.80±9.95)分和(8.68±1.63)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