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宋金花,朱其秀,李培媛,欧阳瑶,扈罗曼,王杰,楚妍峰,刘艳琳.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P300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3):195-197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二维码信息
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P300的影响
  
DOI:
中文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康复训练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宋金花,朱其秀,李培媛,欧阳瑶,扈罗曼,王杰,楚妍峰,刘艳琳 266021 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宋金花、朱其秀、李培媛、欧阳瑶、扈罗曼、王杰、刘艳琳)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楚妍峰) 
摘要点击次数: 3600
全文下载次数: 3790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P300的影响。 方法 选取VCIN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虚拟现实组(VR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应的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改善循环以及常规康复训练(以认知功能训练为主)。对照组每天认知功能训练30min,VR组每天训练15min,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4周。VR组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技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5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中文版(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Barthel指数(MBI)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评。 结果 治疗后,VR组患者的MMSE、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延迟回忆、定向能力)、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R组患者治疗后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42.75±19.95)ms和(7.23±0.97)μ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联合常规康复认知训练可更进一步地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